2025北京神经科学发展论坛暨实验动物专题研讨会顺利闭幕
发稿时间:
2025-05-08 10:37:05
来源:
2025年4月25日至28日,2025北京神经科学发展论坛暨实验动物专题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神经科学学会以及北京实验动物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众多神经科学与实验动物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以及行业从业者共200余人,共同探讨神经科学前沿进展与实验动物研究应用的最新成果,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搭建了高端交流平台。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吴青峰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执恒研究员与我学会孙岩松理事长做开幕致辞,强调了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汇聚神经科学与实验动物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家,聚焦神经科学研究新热点,以及实验动物新资源与福利伦理科研保障等关键议题,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吴青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持开幕式
许执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致辞
孙岩松/理事长(北京实验动物学学会)致辞
大会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蒲慕明院士带来了“介观转录组与联接组的进展与意义”的精彩报告。他深入剖析了介观尺度下转录组学与神经联接组学的前沿技术突破,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助力揭示大脑神经网络的精细结构与功能关联,为理解大脑复杂信息处理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蒲慕明/院士(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
此外,还特别邀请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徐迅院长、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的周斌研究员分享了“时空组学技术与脑的时空图谱构建”与“谱系示踪技术与器官修复再生研究”精彩的主旨报告。
本次论坛的神经科学发展专题重点围绕神经科学前沿热点,涵盖了神经细胞的脂质调控、遗传信息可视化技术、肿瘤神经科学、神经发育与再生以及神经细胞谱系技术等多个方向,多维度交叉融合,展现了神经科学在基础机制解析与临床转化中的突破性进展,为学术界与产业界搭建了深度对话平台,助力脑科学、肿瘤治疗与再生医学领域协同发展,为与会者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学术交流机会。
实验动物专题重点聚焦实验动物资源与福利伦理两个方面。孙岩松研究员就“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尊重与责任”与大家进行交流,深入探讨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的重要性,强调了在科学研究中尊重实验动物生命、遵循伦理原则的必要性。首都医科大学陈振文教授分享了“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策略——以长爪沙鼠为例”的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长爪沙鼠作为一种新兴实验动物模型的驯化、繁殖与应用前景,为拓展实验动物资源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吕龙宝教授则聚焦于“灵长类动物资源与利用”,探讨了灵长类动物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与面临的挑战,强调了合理利用灵长类动物资源的重要性。
陈振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作报告
吕龙宝/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作报告
会议邀请范薇研究员带来“兽医视角下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实务”的报告,以兽医视角详细解读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关键要素及其在动物实验中的重要性;田勇研究员就“肿瘤和免疫相关实验动物模型的研发与功能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实验动物模型在肿瘤和免疫研究中的重要性;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蔡卫斌教授就“基因修饰小鼠应用于心肌损伤修复研究”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介绍了基因修饰小鼠在心肌损伤修复研究中的应用潜力;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赵勇正高级工程师在“伦理审查要素对动物实验伦理共识的促进作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伦理审查在动物实验中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海棠高级工程师就“应用于组织器官再生和移植的基因编辑猪模型”进行了报告,介绍了基因编辑猪模型在组织器官再生和移植研究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丁瑜教授就“大林姬鼠的实验动物化及非酒精脂肪肝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报告,详细介绍了大林姬鼠在实验动物化过程中的进展,并探讨了其在非酒精脂肪肝模型建立中的应用前景;沈阳师范大学邢昕副教授作 “达乌尔黄鼠在生物医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及实验动物化前景” 的报告,详细阐述了达乌尔黄鼠作为一种新兴实验动物模型的优势与未来发展方向;辽宁中医药大学崔子寅副教授深入解读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关键要素,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引发了与会者对于实验动物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多位专家围绕实验动物模型的创新开发、伦理规范实施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为实验动物模型的创新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借鉴。
本次论坛还举行了学科交叉论坛,聚焦神经科学前沿领域,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神经环路功能解析及技术创新三大方向展开深度研讨。通过多学科交叉对话,推动了基础发现向临床转化的衔接,为神经疾病治疗与脑功能探索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