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为: 资讯科普 > 行业资讯 > 正文

研究者发现了推动结肠癌发生的两种细菌

发稿时间: 2018-08-07 09:57:51 来源:
转自于:生物探索biodiscover.com

一项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上展开的实验研究显示,在肠道内发现的两种细菌联手能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研发更有效的结肠癌预防策略。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主要发生在人体的消化系统直肠和乙状结肠交接出,是由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交接出发生癌变导致的,发病率极高,其初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人忽略,一般发现在中后期。

动物模型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基因工程小鼠和大鼠、基因功能研究、人类生理病理机制研究及新药研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迪西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各种有效的同种肿瘤移植模型,用来检测药物的有效性。常规的肿瘤疾病有: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肾癌、DLBCL淋巴瘤等,可以通过大小鼠、仓鼠等进行动物实验。

大约5%的结肠癌是由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引起的,遗传突变会引发一系列的遗传变化,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并进行切除,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几乎100%会发展成结肠癌。

研究者发现遗传性的结肠癌患者会携带有两种常见的肠道细菌,这两种肠道细菌就是肠道细菌脆弱拟杆菌和一种大肠杆菌菌株,它们相互协作能促进疾病的发生,而相同的细菌物种也在非遗传性的散发性结肠癌患者中发现。结肠中含有数以万亿的细菌,通过一层致密的黏液层与这些细菌与结肠上皮细胞分离。这一黏液层通过限制细菌与结肠上皮细胞的接触来促进对外来抗原的耐受性。与此相反,在某些情况下,细菌侵入结肠黏液层形成生物膜导致慢性黏膜炎。

为了调查细菌形成的生物膜和癌症发生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对六名接受了切除术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结肠组织进行了研究,发现70%的患者的肠黏膜上存在侵入结肠黏膜的细菌生物膜。同时,他们研究也发现这层生物膜只包括两种细菌:脆弱拟杆菌和大肠杆菌。

后来研究人员又检查了额外25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结肠组织样本,再次发现这两种细菌,其中的脆弱拟杆菌是一种产肠毒素的脆弱拟杆菌,能够触发结肠上皮细胞致癌作用通路和导致结肠炎症,而大肠杆菌则是一种能够产生聚酮合酶基因毒素colibactin的细菌菌株,可以导致DNA突变。正式这两种细菌的“强强联手”,推动了结肠癌的发生。

同时使用小鼠结肠癌模型进行研究发现,给小鼠结肠定植两种细菌中的一种时,小鼠很少或几乎没有发现肿瘤。然而,当给小鼠同时定植这两种细菌时,就产生了肿瘤,表明两种细菌的协同作用。因此研究人员指出,大肠杆菌和脆弱类杆菌可增加DNA(脱氧核糖核酸)受损程度和肿瘤发生率。

利用结肠镜检查监测结肠息肉的形成,是标准的筛查方法。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结肠息肉出现之前细菌生物膜已经形成,那么,通过细菌生物膜的评估或粪便特定细菌的识别将有助于结肠癌的早期筛查,并通过靶向清除这些细菌的非手术干预方式来预防结肠癌的发生。而且大肠杆菌和脆弱类杆菌是青少年肠道内的常见细菌,所以这项研究有助于解释全球性青少年结肠癌患病率的上升。研究人员指出,将来也许能通过药物、疫苗或益生菌的手段阻止两种细菌在肠道内定植,从而预防结肠癌。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